乐鱼体育官网入口app-袁斯浪代表: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日期:2024-06-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今年全国两会,身处建筑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在一份题为《关于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的建议》中,为提升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言献策。
他说,建筑业是国家的战略支柱产业,是国家落实绿色化、低碳化战略任务的关键一环。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发达国家近70%成果转化率的冲击,我国要进一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加快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变为先进生产力,解决低碳建材、智慧建造、城市韧性提升、建筑智能运维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袁斯浪指出,高校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其科技创新需同国家战略需要、经济社会需求相适应。企业作为创新需求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新发展格局下更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必然要求。
他介绍,目前,受高校、学科机构和科研人员评价机制的影响,高校及科研机构或过于追踪学术热点,或专注于学术论文、奖项等硬性指标,而建筑业企业特点是更加注重实用实效、施工技术应用、建造方法及工艺创新。尤其是冶金建设、房屋建造、钢结构制造等,绝大多数企业科技创新主要采取由下而上的管理模式,即项目一线根据工程特点、难点以问题为导向提出科技研究需求开展科技攻关,而这种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是承接的工程项目载体。然而,随着建筑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经营承接工程项目的领域、专业类别和规模数量上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由于工程载体所需技术类型多样,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施工生产需求实际紧密相关的研发方向,并通过产学研合作加以推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因此,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明显的脱节问题,导致产学研用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如何有效引导企业从“被创新”向“要创新”转变,高校从“重论文”向“重应用”转变,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建筑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紧迫课题。
“近年来,国家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形成‘1+1>2’的协同效应,有效激活了科技创新资源,但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方面仍然存在瓶颈和阻碍。”他指出,一是科研创新“高枝青果”、企业需求“急于求成”,产学研相互脱节。二是企业发挥主导作用的政策引领不足,未能营造产学研协作创新的良好生态。三是企业主导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成熟度有待提高,转化能力尚显薄弱。四是成果培育转化机制待完善,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受制约。为此,他提出3点建议:
一是以企业为主导,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引导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积极与国内外顶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依托创新平台所建立的开放运行机制,强化产学研联合创新,积极开展委托科研、联合科研、受托科研、学术技术交流和产学研对接活动,成为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引导科技型骨干企业向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业主动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打造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为相关产业链式发展和集群培育提供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企业产学研主导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由企业使用,逐步形成领军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推进的新局面,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引导产学研等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搭建产学研协作“桥梁纽带”,营造产学研协作创新生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完善相关配套服务措施,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和战略框架,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具体发展方向与实施规范,推动政策、资金、信息、人才等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布局;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保障。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集需求发布、信息查询、政策咨询、在线交流、宣传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产学研对接信息平台,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一站式服务,缝合产业与学、研间“两张皮”,持续改善创新主体参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便利程度;完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平衡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利益诉求,明确科技成果的产权归属与收益分配制度,兼顾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创新的贡献率,明确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共担机制,建立风险评估措施和风险补偿机制,有效化解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重新审视和调整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加强团队合作和跨学科研究的鼓励措施,加快构建政府、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科技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推动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纳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有针对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权重。提高技术工程化、系统化以及产业化应用的能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聚焦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支持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中试熟化平台,进一步加强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布局;优化现有资源,加强中试平台的管理工作,并积极推动平台的开放与共享;完善产业链条,着力建设中试平台和验证中心,以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构建中试产业生态联盟,通过加强合作与交流,提升服务能力与质量;建立政府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有效培育针对各创新主体的服务、评估、经纪和咨询功能,打造集市场调研分析、需求判断、衔接企业、中试熟化、科技金融等为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以企业牵头建设技术创新联合体,从资源配置、创新协同、成果转化等方面真正实现企业主导,实现科研平台与企业生产制造的深度融合,推动原始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落地,切实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围绕事关国家安全、产业核心竞争力、民生福祉的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推进科技项目的“揭榜挂帅”“赛马制”,鼓励更多企业牵头和参与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返回】 |